保罗西蒙,心与骨 | Hearts and Bones(一)

date
Mar 17, 2021
slug
hearts-and-bones-1
status
Published
tags
故事
PaulSimon
summary
如果有人再来问我最喜欢的歌是哪首,就这几个月而言,那一定是心与骨。
type
Post
我得先承认,自己实在是把血轨搁置得太久了。剩下的六首里,两首尚需润色,两首卡在一半,两首将将才开了个头,进度喜人。我还试着多写了些有的没的,想借此为这一切收个尾,可等过完了年,这些事都被渐渐抛到脑后去了。
或许未来某一天吧,我会再回过来听听 Dylan,把这些坑填上。但在那之前,我不想再耽误更多的时间,所以是时候暂别旧爱,迎接新欢了。
 
Paul Simon - Still Crazy After All These Years (1975)
Paul Simon - Still Crazy After All These Years (1975)
故事要从 1980 年底说起。Roderic Gorney 是一位精神病学家,也是一位临床教授,年近六十的他已是精神卫生相关领域内享有盛名的专业学者。冬春交替之际的某天,他在洛杉矶的家中接待了一位访客。
访问者是名一米六高的犹太裔中年男人,来自纽约,经朋友介绍,他通过电话预约了此次会面。他从纽约出发,几乎搭着飞机横跨了整个美国,来到位于西海岸的加州,一出机场就直奔 Roderic 医生的家里。
在简短的问候结束后,医生终于询问起对方的来意:「你为什么来找我呢?」
男人迫切而真挚地答道:「医生,我正值壮年,身体健康,有才华又有名气,更不缺钱,可即便如此,我就是不开心。我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,但我很想弄清楚背后的原因,所以我才来拜访您。」
当然了,医生知道眼前的男人是谁,他是大名鼎鼎的 Paul Simon,西方乐坛的传奇人物。六十年代民谣复兴后期,他和 Art Garfunkel 组成的民谣摇滚二重唱 Simon & Garfunkel 在短短几年内横扫各类榜单与格莱美,两个来自皇后区的二十岁年轻人用自己的「寂静之声」定义了时代,他们的作品就是流行文化。七十年代初组合解散,单飞后的 Paul Simon 顺唱作人运动继续前行,在音乐道路上探索着不同的可能性,而新一轮的商业成功也证明了「多年之后,疯狂依旧」的他宝刀未老。
时针拨到如今的八十年代。在美国,未来的十年是科技、文化、经济等领域腾飞发展的黄金十年,得益于此,音乐产业也全面崛起。MTV 和 CD 碟进入了家家户户,新浪潮推动舞曲与合成器流行乐席卷全国,另类风格的摇滚乐山雨欲来,即将诞生的天王天后们更是无人可挡。眼下,Paul 正身处于新时代音乐世界的大门口,半只脚已踏入其中。
1980 年夏天,华纳兄弟唱片公司负责发行了他的第五张个人录音室专辑 One-Trick Pony,这是 Paul 转签华纳后第一张,也是他过去五年间第一张正式的个人录音室专辑。紧接着,华纳兄弟影业又把一部由 Paul 创作且亲自主演的同名电影搬上大荧幕,没错,前者是后者的音乐原声带。
One-Trick Pony 意指马戏团中受训专耍同一套把戏的小马驹,后用来形容只有一处特长或一项成就的人,是略带嘲讽及挖苦意味的「一招鲜,吃遍天」。年近中年,本就内向敏感的 Paul Simon 变得越来越焦虑。这些年,面对着与 Art 渐行渐远的友情以及自己起起伏伏的爱情,他逐渐感到力不从心,创作欲也随之下降,同老东家哥伦比亚唱片公司间关系的破裂更是雪上加霜。他早就不甘心扮演 Simon & Garfunkel 中的那个 Simon 了,却又担忧永远摆脱不了 Simon & Garfunkel 的标签,尤其害怕十多年前写的几首老歌就是他的生涯巅峰。他急切渴望一次机会,来向乐迷们证明自己不只一招鲜。
就在几年前,同为犹太裔的 Woody Allen 邀请 Paul Simon 客串了自己导演的新电影 Annie Hall,Paul 仰慕对方的才华,同时也深受启发,一颗制作电影的种子在他心中扎下了根。他认定这就是自己寻求已久的全新突破点。
闯入八十年代后,Paul Simon 使出了自己的第一招。
 
Paul Simon - One-Trick Pony (1980)
Paul Simon - One-Trick Pony (1980)
One-Trick Pony 如期登录秋季档院线。这部几乎是自传性质的影片塑造了一位过气的民谣摇滚音乐人形象,讲述了他在家庭和工作间不断周旋的故事,最终只收获了八十万美元的票房和褒贬不一的评价。电影观众们觉得片子一般,音乐倒是不错;可专辑听众们似乎不打算就此买账。Rolling Stone 杂志乐评称 Paul Simon 作品的情感表达总是「模棱两可的,以悲伤代替愤怒,以奇想代替幽默,以温柔代替激情,以分析代替启示」,在经历这场摇滚乐怀旧之旅后,他终于「承认自己也已经是个朝内张望的局外人」了。
批评的声音不无道理。时代不同了,即使明白想做下一个猫王早已行不通,摇滚乐也得由 AC / DC、Queen、Pink Floyd 或 Led Zeppelin 等人来定义。
One-Trick Pony 仿佛成了某种自我验证的预言,这令人难过。好在单曲成绩还算乐观,在美国,电影主题曲 Late in the Evening 在榜 16 周,最高冲至第 6 名。出师不利的 Paul 未能如愿以偿,电影和专辑的表现都不及预期,一首新的热门单曲成了现阶段唯一的安慰。
面对八十年代乐坛的风云变换,自己该如何继续与之抗衡?他暂时还没有答案。
但或许他不需要、也不想要什么答案。那天在 Roderic 医生洛杉矶的家里,他提出的是另一个截然不同的问题。他只想知道自己怎么就那么不开心,更重要的是,该如何摆脱这些糟糕的抑郁情绪。此时此刻,他需要心理咨询。
之后的数小时内,Paul 向医生倾诉了所有生活中的烦心事。而就在这次会面即将结束时,他决定再聊聊自己的创作。
「我现在写不了歌了。」他坦言道,「我遇上了严重的创作瓶颈,却完全无法克服它,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。我向来是个写歌很慢的人,但不曾真正有过瓶颈的感觉。」
「我相信我们能一起慢慢解决这个问题,我也很希望你能抽空再多来几趟。」提议过后,医生指了指客厅一角,继续说道,「对了,你有没有注意到我家的这把吉他?」
Paul 点点头。吉他是他最亲密的同伴,他很难不去留意这个摆在房间角落的大家伙。
「如果你愿意的话,今晚我可以把它连琴盒一起借给你。今天我们聊了许多让人感兴趣的话题,等你回到住处时,或许能试着把这些事写进歌里。」
Paul 深知这是一招精心策划的治疗手段,但并没有拒绝。几年后他在采访中提起,第一晚自己只是把吉他丢到一旁,连琴盒都没打开过。
次日,他如约回到了医生的家里。
「昨晚如何?」医生问。
「您不明白,写一首新歌通常得花掉我好几个月的时间。」
「没关系的,我也不期望你带着一首完整的作品回来。如果只是随便开始写写呢?」
有道理,试试又何妨呢?Paul 感觉自己被说服了。第二晚,Paul 抱起吉他,找来纸笔,在一阵简单的头脑风暴过后,他构思出了一小段旋律,又写下了一些歌词:
Allergies, maladies Allergies to dust and grain Allergies, remedies Still these allergies remain 过敏症,相思病 对灰尘与颗粒过敏 过敏症,治疗药 这些过敏不曾消停
Paul 不觉得这短短几行文字能改变任何现状,但第三天来临时,他还是带着最新的创作素材返回,激动地分享给 Roderic 医生看。此后,他继续同医生保持着交流,也一点点修改着这首新歌。为了从正面迎击自己的负面情绪,他不断地添加着直白的词句:他唱自己的手无法触碰琴弦,他唱自己的心对深爱的女人过敏,他唱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敲响医生的房门,乞求帮助……
在后来的一次交谈中,Paul 向医生承认:「有时候我会想,恐怕没有继续创作下去的必要了,我的这些歌似乎也没什么意义。我写歌,或者我不写歌,这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呢?」
医生问道:「你希望它们能有意义,对吗?」
「对。」
「你觉得《汤姆叔叔的小屋》对人们有影响吗?」
「当然有了。」
「没错,而我认为你十年前写的那首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对人们也是如此。」医生缓缓说道,「我答应与你见面,是因为我相信你写的东西能影响到许多人,所以我才想鼓励你坚持创作。说到底,你决定不了自己的歌有没有意义,这要由别人来决定。但如果你想让自己的作品拥有意义,如果你想继续影响更多的人,你该做的就是继续唱歌和写歌,对吧?」
 
Paul Simon - Hearts and Bones (1983)
Paul Simon - Hearts and Bones (1983)
那之后又过了三四天,Paul 回到了纽约,决心重新投入到创作中去。1983 年,Paul Simon 的第六张个人录音室专辑 Hearts and Bones 正式发行,他把自己在心理咨询期间创作的 Allergies 放在了第一首歌的位置上,同时也把它放在了单曲碟的 A 面。新专辑收到了来自不少主流媒体的一致好评,其中也包括 Rolling Stone 杂志,但它只排到了榜单第 35 位,单曲唱片则是第 44 位,热度与销量依旧未达预期。
八十年代的乐坛比任何创作瓶颈都要残酷得多,面对着那些日渐崭露锋芒的新兴流行乐,还有口味愈发刁钻的新乐迷,老一辈音乐人们正在逐步丢失市场竞争力,几乎只能在夹缝中求生。这对华纳公司来说无疑是个坏消息,对 Paul Simon 而言也是不小的打击。
他再一次跌回了谷底。

© Barry Barryman 2021 - 2025